1)154躲到大寨上的沟里人_我当知青那几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4躲到大寨上的沟里人

  老少之间有代沟。不同时代的人对生活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孙泉源家境不好,遇到事情,他还算得上能够经得起折腾。这苦那苦,他不在乎,任何困难他都能应付,也都能够克服。但对于大寨上种庄稼这事情,在心理上,他倒觉得接受不了,擎架不住。他认为:这大寨既难上,又难下,上下一趟不容易,只可种些树木,或种些易收获,且不用怎么管理的经济作物。至于麦子、玉米、大豆,这种费事儿又费力的农作物就不要再种了,免得受这既出力又危险且又没有多少收益的失望之苦。

  知青毕竟年轻。知青说出来的话,其实也都是年轻人的看法。虽然知青不像回乡青年那样对农村事物了解得全面,懂得多,但经历不同,他们岁数相仿,同样年轻,接受新事物,还是能够迅速同步的。

  其实,不是上年纪人不能迅速接受新生事物,那是上年纪人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在他们脑子中根深蒂固,想让他们轻易改变看法,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说起大寨上种粮食划不来这事情,良爷没有直接反驳,只是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过后想来,他倒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心里话给说出来了。他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尹冬梅爷爷昏倒在沟里。

  良爷讲这故事是啥意思?孙泉源听过以后,不很清楚老人家讲这事儿的用意,只是感觉心里涩涩的很不是滋味,这种现象似乎与国家大势有点儿什么关系。

  良爷说:咱们这里,地里位置好,没灾没难的,有山有水,算不上富裕。但与常年遭灾的地方相比,咱们这里确实是好得让他们那里人眼气。人活着,啥最重要?――吃饭最重要。民以食为天。这是天意。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铁律。人若没有食物,那不是都要想方设法出去寻找吃的吗?你们年轻人都喜欢说咱沟里苦。咱沟里苦不苦?苦。可这苦毕竟还能忍受,还能让人将就,还能让人死不了,还能够让人凑合着生存,还能让人将就着活下去。

  现在时代发展了,经过治理,咱沟口上的大河稳定了。早些年,在过去――也就是我小时候,那河,要不大浪滔天,要不干涸半年。大河左翻右滚的,直闹腾的两岸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人们让大河折腾得生不如死。你想想,那是啥滋味,那是啥场景吧。――就像秋来河打沿儿一样,一夜光景,把咱种的庄稼都打到河里边。明摆着要到手的庄稼,眼睁睁看着一块儿又一块儿都打到河里冲走了。你们或许会说:冲走就冲走吧,冲走了明年再种不就行了嘛。是,明年是能再种。咱这河边有丘陵,无论如何,丘陵上或多或少,还能有些收获,碾碾磨磨,吃糠咽菜,忍饥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