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悖谬之美——简析法利恩·罗塞_满愿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程,如黑格尔说绝对精神,绝对精神要成为自己,就要下放到现世,通过现世的体验回归自我。而法利恩的存在过程,也就是他的人生,所能赋予他的自我概念恰恰是被他真正自我所否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唯一的契机是罗兰。

  罗兰是唯一承认他却不把他当成神眷之子看待的人,简单说来,就是罗兰认可了法利恩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外在的伪自我。于是与罗兰的关系就成了唯一可以提供正向自我概念的存在过程。用宗教观点来看待,罗兰就是法利恩认识并皈依了的那个神——这里的神非指上帝,而是超乎存在之外的至高。

  人生的意义为何是人类一直探讨的问题。以我最近读的魏晋玄学来讲,人生的意义合名教还是任自然?王弼认为万有之上的无决定了人生的意义,嵇康将无解释为自然、逍遥,于是人该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无不能生有,有者自生,于是人生的意义应该由自身产生,而不是超越人之上的无。用这些概念来看法利恩的情况,就是郭象的观点不适合他,他无法自己生出自己的存在意义,于是需要王弼认为的无来赋予。

  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人如果找不到存在意义就会焦虑(海德格尔)或者恐惧(克尔恺郭尔),萨特主张的虚无主义——人的存在是宇宙的偶然,并无意义可言——只会导致人的自我放弃,会让人长久地处在内焦虑状态,而人要摆脱这种状态,就需要出发去寻找存在意义。而人无法自己赋予自己以意义,这样只会导致不断的怀疑和自我否定(我得说东西思维差异巨大,东方人似乎就不觉得自己赋予自己意义是狂妄之举),必须由高于人的存在来赋予。这个高于人的存在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

  回到法利恩的情况。因为自我概念的残缺而无法自己赋予自己以存在意义(貌似小姆认为这是病态而非常态,我的观点和她相左),他必须对外寻求存在意义,以及存在意义的赋予者。由于他对神的仇视,他不会向上寻求意义的赋予,而是平行向外,这也是他以罗兰为至高的另一个原因。

  事实上,两个过程是一体的。人向神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其实是向自己的经历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因为自有神概念以来,并没有谁真正获得神启,归根结底,人的存在问题还得由人自己来解决。用郭象的观点来讲,就是独化,从自性出发,自然放于外,内外统一,人的意义由其本质赋予,只是外国人要区分本质的人和实际的人,于是有至高、超越人的概念。

  对法利恩而言,无论他是向外寻求,还是向内寻求,除了神眷之子的存在意义,就只有他和罗兰的关系能够构成他的存在意义。罗兰把他当弟弟看待,于是他的人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