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49、750节 不能像满清那样干_葬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同吧?”崔秀宁并不清楚奏折和奏疏的区别。

  李洛一头黑线,只好先给这个读书不少的女人做做科普。

  “本质不同的,不光是名字不同。这是张廷玉发明的门道,从政治学的角度,奏折有很大的进步性。话说康麻子时…”

  “我去!”崔秀宁摇头,“你别绕,俺不听,直接说怎么不同。”

  李洛只能更直接了,“奏折不经过内阁和通政司,而是直接交给皇帝。奏折是保密的,皇帝第一个看。而奏疏是公开的,大臣第一个看。第三,奏折采用廷寄送达,速度很快。皇帝通过批复奏折,直接将指示下达给上奏折的人。”

  “满清各酋长,就是通过奏折制度,牢牢的掌握大权。下面的事情,根本瞒不住皇帝。而奏疏因为层层上达,不但容易泄密,也不利于下情上达,还不利于政令通畅。”

  “用奏疏,皇帝很容易被官僚集团蒙蔽。两相比较,奏折比奏疏好用多了。而且,奏折因为保密,能瓦解官僚集团的利益勾结,因为谁也不知道同僚对皇帝说了啥。”

  李洛总结,“这是一个进步。满清自从雍正后,结党营私很难,蒙蔽皇帝更难,就是因为奏折制度。”

  崔秀宁听完,很快就指出了问题所在:“真的进步?奏折的确很好用,有利于君权,可要是采用奏折,那政事堂的权力呢?他们都看不到奏折了,还能行使宰相大权?事情不是全部压在皇帝身上?后世出了昏君呢?”

  “全国那么多官员,采用奏折绕过三府直接上奏皇帝,皇帝有多累?这么干,政事堂、御史台、军师府全部成为秘书机构,决策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只要出一个庸君,那就有亡国的危险!”

  “满清那么干,我不觉得是什么进步。这奏折制度,又不是高难度的发明,难道古代那么多开国皇帝都想不到?偏偏满清想到了?”

  李洛道:“奏折制度的确有你说的弊端。可皇帝不会被蒙蔽,能够及时了解下面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利大于弊。”

  崔秀宁笑着摇头,“那我觉得是弊大于利,起码我们没必要这么干。这奏折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保密,以及皇帝不会被蒙蔽。可我们有特察局,有铜簋。满清有吗?特察局可是能实时汇报各方面情报的。”

  “只要确保特察局相对独立,只听命于皇帝,再落实好铜簋制度,什么事情能瞒得过皇帝?皇帝只要抓住情报机构和铜簋举报,就不会受到蒙蔽。”

  崔秀宁越说越认真,“再说了,皇帝通过奏折批复直接给上奏人下令,等于剥夺了宰相和太尉参与军政决策的权力。宰相太尉成了秘书,国家没了行政和军事负责人,出了错误连背锅的人都没有。”

  “那皇帝只能站在台前背锅,就容易丧失天子的威信和神圣。我觉得吧,皇帝应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