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三、新内阁危机重重,唐绍仪负气出走_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迁到北京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也宣布休会,并随之北迁。4月29日,参议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开院仪式,国务总理唐绍仪和各部总长及中外各界人士纷纷出席观礼,连袁总统也亲自前来祝贺并发表演说。不过,这是袁世凯第一次到参议院,也是唯一的一次。说句实话,议会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样的权力和地位,恐怕袁世凯当时也不甚了了。在潜意识里,他可能还是将参议院看成是前清的资政院,不过咨询襄助罢了。

  尽管有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在南北双方的协调与合作下,民国初步的政治构架总算是搭了起来。到1912年四月底,距清帝退位才两个多月(离武昌起义也不过半年),民国已经初具规模,参议院、内阁、大总统都已确定(虽然它们前面都还挂着“临时”二字)。这种民主尝试,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毫无先例,而中间不过短短的两三个月,其速度不可谓不快,其成绩不可谓不大。但所谓“欲速则不达”,这民国元年的气象看起来虽说是姹紫嫣红,颇有欣欣向荣之势,但其内部隐藏的各种汹涌潜流也绝不容小视。

  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临时约法》关于总统与总理的权限划分问题。按《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过国务总理副署方能生效,这规定的本意,原是要从制度上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扩张,但可惜的是,设想看起来虽然很美,但在现实中却是行不通的。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家,陡然从原来的威权体系转换到一个全新的共和民主体制,其中的障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甚至非数十年不能完成这个转换过程。梁启超曾说,即使清帝退位,当时最适合中国的仍旧是开明专制,这话说来不合时宜,却未必没有道理,最糟糕的是,就连开明专制也不可得,那无辜的老百姓就要遭大殃了。

  就拿袁世凯与唐绍仪的关系来说,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唐绍仪便一直追随袁世凯,其僚属身份保持了近三十年,忽然有一天,袁世凯发布命令还需要唐绍仪来副署,非经唐总理的签署不能生效,这叫袁世凯如何接受得了?再者,以唐绍仪的身份地位和能力才干,如果没有袁世凯的支持,他岂能掌控当时如此复杂的局势?倘若唐绍仪从属于袁世凯,局面可能会好一点,但《临时约法》中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度想用总理去钳制大总统,特别是中外所看好的袁世凯,那就是书生之见甚至是出于私心了。事实上,在清帝退位后,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袁世凯,假如袁世凯那次真的被刺死,那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提前上演,应是定局。

  可惜的是,唐绍仪虽然追随袁世凯近三十年,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