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七章 名为合案,实为合天下_替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世一些人认为乌巢偷袭就是官渡之战的全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乃是一场耗日许久的大决战。

  官渡之战真正拉开序幕是在建安四年六月时,那时候袁绍就已经陆续派兵南下了。

  曹操能成为魏武帝,绝不是仅仅因为他亲自领兵偷袭了乌巢,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这场决战中,表现出的优秀战略意识:

  在战争一开始,他先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

  又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在今年四月时他又亲率主力北上,在官渡阻挡袁绍的主力。

  同时派钟繇镇抚关中,拉拢凉州,表刘馥为扬州刺史,恩抚东南,以此稳定西北及东南两翼。

  曹操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他并没有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以逸待劳以图后发制人。

  这个战略部署是很优秀的,而且恰恰适用于他所面临的局势,为他将来击败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的成败,固然取决于最后五分钟,但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说的,以正合,以奇胜的真正含义。

  也因为有这个战略部署为支撑,所以官渡之战时,其实很多能人异士是看好曹操的。

  不单单是曹操内部的谋士,其他势力中的谋士看好曹操的也不少。

  没有这个战略思想作为底气,以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那里无脑吹吗?

  但尽管有着这个优秀的战略思想,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的决战过程中,他还是被压着打。

  没办法,实力差距太大了,这是来自于实力的无情碾压。

  特别是在建安五年的八月到十月之间,曹操被打的差一点就要跑了。

  回忆完前世中关于官渡之战的知识之后,孙翊慎重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曹公虽部署得当,应对有略,然实力不及本初公多矣,按如今情势看来,曹公随时都有土崩瓦解之态势。”

  孙翊的话语中不仅点明曹操如今的处境,还点明出他看懂了曹操前期所做的战略部署。

  所以鲁肃笑了,身为一个主君,能对大势有这样的认识就够了,至少足够当他的主君了。

  鲁肃起身,来到孙翊背后的巨大舆图前,孙翊转身向后看去,只见鲁肃手指舆图慷慨激昂的对孙翊说道,

  “此刻攻取荆州而暂不取淮南,并不仅仅是因为攻取荆州后有利于固本,更是因为此刻攻取淮南会招致大祸!”

  “吴县众臣皆言此刻攻取淮南为天赐良机,因为曹公主力皆在黄河沿岸,淮南郡一地兵力不足,且无名将镇守。

  从表面上看,这是天赐良机,但君侯若是真这么做了,那会大祸临头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