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3章 新秦制度下的形形色色_覆秦从计划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谈,态度最好强硬一点,等他们屈服的时候,再开恩德,多给点,就说我大婚将至,送他们。”

  “这样也行?”扶苏诧异。

  赵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现在拿得越多,以后还得越多,反正我们不吃亏。”

  “科举之事.”

  “陈平他们已经给我说了,大哥按自己想法做吧。”

  说完,赵昆摆了摆手,径直出了皇宫。

  他不想操心更多的事情。

  因为大秦的变化每日都不同,事事关注,跟自己当皇帝有什么区别。

  自大秦一统六国开始,六国故地的民意问题,便成为痼疾。

  一方面,六国旧贵不甘心自己失势,在当地蓄养实力,暗中等待机会推翻大秦。

  另一方面,多年战争,让秦国背负累累血债。

  百姓家,很少有人没有在战争之中丧生的。

  多方面因素加起来,纵然他们已经身为大秦子民,但也不可能真的对大秦有多少认同感。

  对此,即便秦始皇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他只能坚持以法治国,用严苛的秦律来掌控天下。

  但这种方法,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顺利,那么百姓在严苛的管制之下,渐渐顺服,随后便可以慢慢教化。

  万民归心,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如果不顺利,那便会起到反作用。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的治国方式,才让大秦不得不走上覆灭重建的道路。

  如今重建后的大秦,各种阻力降到最低。

  再加上科举制一出,直接化解了大秦内部的最大矛盾。

  大秦朝堂,以极为宽广的胸怀,开放当官的晋身途径。

  而且,告示之中,说得非常清楚。

  初次科举,不分地域,择优录取。

  后续科举体系完善之后,京考名额,会根据各郡县的人口以及历代成绩综合评定,划分名额。

  这说明,关中老秦人,在科举考试中没有丝毫优待,而是与外郡学子一视同仁。

  光从这一点看,就足以让外郡学子感恩戴德。

  一时间,咸阳城中大街小巷的茶楼酒肆之中,全部都是高谈阔论,热议科举的学子。

  他们操着各种外地口音,说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

  很多外地学子,将关中学子贬得一文不值。

  说起打仗,我们承认,你老秦人是厉害。

  但学识文华,你老秦人连弟弟都算不上。

  都是宝宝。

  几日间,因为出言不逊,被赶出门的外郡学子,不知凡几。

  老秦人个个义愤填膺。

  若不是陛下给你们这些人一条路,你们现在还在老家吃灰呢。

  居然敢蹬鼻子上脸。

  生气归生气,但科举考试,并不是比谁的嗓门大拳头粗的。

  回过头来,老秦人们又将憋闷的情绪发泄在自家人身上。

  家中有自小读书之人的人家,家里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邻里乡亲有什么吃的喝的,都送上门来。

  临走前,还会说一些怪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