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 历史的反思_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就算李世民想立他为储,那群跟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大唐江山的大臣也会玩命的反对,立太子这种大事,不可能由皇帝一个人决定。所以,他是没有得到士族的支持。

  三就是国舅长孙无忌的阻扰,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他当然希望皇位传给他的外甥。唐太宗统治后期,长孙无忌在朝臣中权重无比,为了在太宗之后仍维持这种局面,长孙无忌希望未来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应该由一个仁孝听话的外甥充当,这样,自己会得到尊重,权势会得到保障。而晋王李治生性懦弱,自然成为他极力支持的对象。

  起初唐太宗立性格懦弱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后,又想废掉李治改立李恪,不过长孙无忌力争说国家的储位怎么能随便更改,后来唐太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除了长孙无忌说的国家的储位怎么能随便更改这个道理之外,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长孙无忌身为开国第一功臣,他身后是关陇士族,是大唐的元老重臣,还有来自军方支持。所以,李世民不能不顾及这方面的因素。

  所以,李恪败在那个时代,失败在他是炀帝的外甥,败在他不是嫡出,败在了长孙无忌的手中。是那个时代毁灭了他,如果唐太宗真的把皇位传给了他,或许大唐的江山就不会被武则天夺去了,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女皇帝了。

  唐太宗辞世四年后,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把他送上了刑场,这个历史上被唐太宗称为“英果类我”的王子,最后以一曲悲歌作为自己生命的终曲。

  很多人都在可惜,为什么?历史上那么优秀的李恪:既“善骑射”,又有“文武才”,却得不到本该配得上他这样一个身份的地位呢?是的,历史上的那个李恪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弃他的梦想,放弃他的野心,放弃皇位,甚至放弃生命。

  只是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李恪了,现在的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生在帝王之家,这就是命,是没的选择的。”李恪沉吟道。

  确实,生在帝王之家,能够做到善终的王子没有几个。所以,李恪明白,他要好好的活着,有些人就不会放过他。

  现在,自己不该再像历史上那个李恪一样,做一个温顺的王子。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为自己能够活着而努力了!

  苦笑了一下,又摇了摇头,“人活着终究是要做些事情的啊,那就让大唐从我李恪开始吧。”想通这点的李恪觉得自己心里豁然开朗,以前一直压抑在他心中的苦闷也烟消云散了。

  这时,忽听到身后有人轻声喊道:“殿下,殿下,淑妃娘娘来看你来了。”

  李恪知道这是自己母妃的贴身宫女兰儿,在自己重病失忆的这段时间里就是她奉了杨妃的命令,负责自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