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担当对比_我当知青那几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泉源跟期任达见面以后,要说的话很多。当然,君子娘的意思,是必须要让期任达知道的。可这话毕竟带有世俗的味道,面对金安然和君子妹,作为一个年青人,又该怎样把话捎给期任达呢?明说不方便;旁敲侧击,撩着说,又怕他们嘲笑小家子气儿,不直正,不厚道。那就先不说,等着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再说。这得注重策略。

  再有就是:娟子跟期任达分没分利索。这得问。当着那两个人的面,这话不好说出口,自然也不能问,问了期任达也不好回答。这时候的孙泉源总算意识到:原来替人办这事儿,是很难的。自己没经验,弄不好就会惹人埋怨。能让人埋怨的话不说,即便说,也得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直说。那样无论对与不对,错与不错,说的都是贴心话,只有两个人知道,也就不会埋怨。掏心掏肺对人好,这最重要。

  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说,有劲呼呼给人家君子娘作了保证,跑到山上农科院是干啥的?不就是来跟期任达说这事情吗?可这身边有人,又该咋跟人家说?这是要寻机会。要有着独处的机会才能说。可今天这机会有没有?孙泉源犹豫了。他觉得两不耽误,还是要寻找时机的。办这事儿不能太猛,不能由着个人性子来,还是循序渐进好。循序渐进就是慢慢来。慢慢来,即便机会来了,又能说些什么不让人烦呢?

  敏感的话题就是君子妹和期任达处对象这事情。抛开处对象这事情,无论咋说都行,都不会让人别扭,也不会让人脸红。

  喜庆的事情,人们最喜欢谈论。最容易沟通友谊的,是金安然跟期任达是咋认识的。这话说着有意思,也能调出大家的兴趣。于是,孙泉源说着:“我在你爸手下当徒弟那么长时间,咱俩都不认识,金安然跟你没有瓜葛,你和金安然是咋认识的?”一句知近朋友般的埋怨话倒把他和期任达的距离拉近了。

  期任达谦谦地笑着说:“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讲故事:去年我大伯回来,跟我说,他的一个战友的儿子在咱新良大队下着呢。他说的就是金安然。我就领大伯去了。我们认识有一年,你说我们认识得还算晚吗?”

  孙泉源说:“你看着他是跟着三中下来的。其实他家可不是咱这里的。他家是北京的。你大伯咋能认识他呢?”

  期任达说:“我大伯也在北京工作。我大伯跟他爸在一个单位,他们认识有啥稀奇呢。这不稀奇。我大伯跟他爸认识那就更早了。”

  孙泉源这时才迷过来:“你大伯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工作,又在一个单位,两家认识这就不奇怪了。”

  期任达笑着说:“他两家老早就认识。两家大人都是老革命,都是经过大苦大难,大悲大喜的人。当时那个苦,真是一言难尽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