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五章 小太子脸上写满了惨字_回到北宋当明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没有不说,还把制衡自己的亲事官尽数掉出了城,前往了前线。

  人心换人心。

  ……

  赵英回到了延福宫,九岁的赵谌正在抑扬顿挫的背诵着大段的《左传》。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赵桓没看过左传,但是不妨碍他的大皇帝系统的校对,大皇帝系统给了满分评价,断句、语气、重音都很准确。

  满分?赵桓点了点头,这娃不简单啊!

  这古代的背诵可不是简单的背会就行,还要会诵读。

  诵,书须成诵,则学进矣。

  “句读”是启蒙教育,也是贯穿读书人一生的基本功之一。

  在没有标点的经典中,弄通文意是第一步。

  之后再根据句首发、句尾、疑问、复句关联、对话、动词、名词、总分关系、修辞、对称等等去断句。

  后世依据文言文的大意,拿出一句没有标点的话,进行断句,一直是赵桓当年,最头疼的语文题之一。

  但是这对古代这些读书人来说,却是基本中的基本,不要太简单。

  也就是说,次次在高考模拟题中,断句题中能得满分的人,到了大宋也就是勉强算个读书人。

  离士大夫这三个字,还有解试、省试、殿试三大关要过。

  赵桓读了一个月的书,在大皇帝系统的句读考评中,最高达到了35分,他还是参考翻译,照着书念的。

  这娃娃是背的。牛笔!

  读书这事,在大宋是头等大事,哪里有那么容易。

  辛亏自己过来就是皇帝,这要是这样读书怕是教书先生把戒尺打烂,自己也不见得,能把一本左传读下来。

  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算学十四本……

  赵桓一想到这就暗自庆幸,这么多书,他觉得自己一辈子也背不完。

  “不错。去休息吧。”赵桓给九岁的娃娃点了个赞。

  赵谌却摇了摇头,说道:“少傅留了课业,今天在学堂背错了一篇礼记,被罚了十遍的抄写。父皇若是不再考评,儿臣去写字了。”

  他说完露出了一个苦瓜脸,十遍的礼记,怕是写到天明了,自己怎么就这么笨,没背对呢!

  赵桓正要想要不要下个旨,把这一百遍惩罚给省掉。

  一片礼记少的也有1500字!

  十遍,一万五千字,这写大字写到什么时候了。

  只是他还没说话,就听到朱琏在旁边厉声呵斥道:“莫要露出这样怨怼的模样!再把《礼记·学记》抄十遍!”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连这也不懂了吗!”

  赵桓撇了撇嘴,他都没怎么听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不知道这娃娃听懂了多少。

  不过这朱琏教育起儿子来,相当的厉害啊!

  赵谌眼眶里含着泪,却不敢让掉下来,委屈巴巴的看着赵桓。

  怎么一个惨字了得。

  赵桓回头看了一眼赵英,赵英摇了摇头,到赵桓耳边,把自己的猜测和沈从的断定小声的说了一下。

  看着一脸严肃的朱琏和委屈的赵谌说道:“不如这样吧。朕做主。”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