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九十七章 官家之忧_回到北宋当明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叔父的支持下,印经院逐渐改变了亏损的局面。而后王奇因为站队当时还是太子的宋钦宗赵桓。

  而宋钦宗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王奇就失了势。

  李邦彦拜相,朝中局势风起云涌。

  这印经院的生意,失去了叔父的支持,王建自然无力回天,就卖给了世代经营书坊的李邦彦手中。

  所以从李邦彦家中查出了六千万贯,是李邦彦他们家中的世代积蓄,同样包含了印经院的收益。

  而当年王建扑买大宋印经院,仅仅用了二百贯。

  王建宣和年间,李邦彦拜相的时候,就因为登高远眺不慎坠落而亡。那个高台大约有一尺多高。

  尚膳楼也曾经是印经院置办的产业,当初喊的口号是把饭庄建在皇城之外!

  “今年大宋江南水患,荆湖两路又闹了水疫,国帑的收入比去年就高了不到一千万银元,总计约为一万万两千九百三十六万银元。”李纲略带几分小心的说完了这个收入。

  赵英眼睛珠子一转,笑呵呵的说道:“国帑现在是真的富了,结算都不用铜钱,改为银元了,阔气呀!当初河东路常平仓那两千万贯……”

  李纲比划了一个禁声的手势,用眼神瞟了眼官家的神情,示意赵英闭嘴。

  赵英猛的捂住了嘴巴看着官家出神的盯着大驾玉轳的窗外。

  官家怎么了?国帑收入在水患和水疫之下还有如此高的收入,怎么官家还是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赵桓看着窗外汴京百姓们的安然,眼神中却带着几分疲劳。

  印经院的来龙去脉,赵桓早就查的清清楚楚,也早就研究过了,其实就是一桩典型的户部侍郎挖大宋朝廷墙角的故事。

  而印经院并非孤例,李纲当初作为兵部侍郎掌管军器监的时候,就曾扑买掉了军器监的很多将作。

  而这个名叫王奇的官僚,现任是大宋朝的枢密院副使。

  毕竟赵桓已然成功登基,并且大宋越来越有中兴之态,哪怕是接连大灾,但是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足。那这位当初的户部侍郎,现在的枢密副使,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一职当初赵桓授予了种师道,种师道走后,此职位常设而不认命官员。

  赵桓的打算是岳飞履历再多几笔,就拉到枢密院来,继承种师道的衣钵。

  而大宋国帑收入的细表,赵桓深入研究过了,是因为唐闳所管理的纺织所、李邦彦所管理的大宋书坊、军器院民器监兴建的大型器械、甚至是赵英搞得餐饮连锁企业尚膳楼等盈利能力的增加。

  在大宋近乎玩笑一样的扑买收税的情况下,大宋国帑年入亿贯,但是百姓们却愈发艰难,每况愈下。

  和印经院、军器监将作的流失,国帑无财,只能摊派,最后层层加码,摊薄到百姓头上,早不知翻了多少倍。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陈子美远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