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发动机之争(下)_天兵在19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点是瑕不掩瑜。对于战斗机和截击机来说,等爬上高空的时候,涡轮增压系统绝对可以正常工作了,这根本就不是啥问题。

  不过涡轮增压方式比较适合液冷发动机液冷发动机使用机械增压也没有任何问题,风冷发动机几乎可以说跟涡轮增压无缘。作为一个穿越者,尤其是一个准备大力发展远程航空兵,准备发展一只战略空军的李晓峰而言,为高空远程轰炸机护航的只能是装备液冷涡轮增压的v型发动机,而不是空冷的星型发动机。

  而且说句心里话,二战中苏联根本就没把液冷发动机的优势发挥出来,比较成功的am38液冷发动机大规模的装备给了伊尔2这种其实并不太需要液冷发动机的机型,而迫切需要am35的米格3却只能站一边干瞪眼。

  尤其是在增压技术方面,苏联不是一般的烂,大规模应用的都是机械增压,幸亏对手德国人也没有高空战略轰炸机,大部分空战都是双方攻击中低空的斯图卡和黑死神引发的,让苏联碰上美帝的b17、b29机群,真心是没辙。

  这种局面肯定是李晓峰不愿意看到的,总不能让苏联的高空战略轰炸机不带护航就勇闯德国防空森严的腹地吧?那几乎等同于作死。

  在李晓峰的提醒下,阿尔克斯尼斯很快就意识到了如果想要将红色空军打造成一直战略力量,那么拥有出色高空性能的战斗机和截击机就必须要研发。

  在空军的强烈需求下,设计师们自然也要行动起来,一番比较之后,为了满足高空性能,风冷发动机自然是不够看的比如b29的莱特r3350空冷发动机就相当的不可靠,战斗负载下很容易过热,换用普惠的r4360的b29d才解决问题。

  设计师们经过一番比较,普遍认为气冷发动机不管是应用机械增压还是涡轮增压都比较麻烦,从长远考虑,一款功重比比较高而且已经应用了增压手段的液冷发动机发动机12ycrs用了两级机械增压自然是很有引进价值。这不光是能给性能不达标的am34以借鉴,还能获得成熟的机械增压系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于老牌设计师,尤其是波利卡波夫这样的元老设计师来说,液冷发动机更符合他们对高空高速的追求,自然的他们会支持李晓峰引进法国发动机的动议。

  不要小看了波利卡波夫这批设计师的能量,在列宁和托洛茨基那里,他们的能量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技术问题上,两位导师还是更乐于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很显然,这一次,技术专家和军事专家意见高度的冲突了,那么应该接受哪一方的意见呢?

  这个问题可是不简单,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意识到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和军事问题。实际

  请收藏:https://m.lek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